热词:珠宝、  结婚、  翡翠


痴迷古董老人的收藏故事

2015-06-21来源于:南方日报    编辑:怡心

戴着黑框眼镜的老毕头人称老古董。

老毕头是文革前的初中生,在县农机厂的干部工人中,算是有文化的,见过世面的。

老毕头早退休在家,平时不爱多说话,但说起玩古董,谈起瓷器、书画、玉石什么的,兴趣立马就上来了,而且讲得一套一套的,好像无不研究、无不通晓似的。

坊间人人都说老毕头在古董方面非常懂行。老毕头好这一口,喜欢花钱收集古旧东西。只要是认为有价值的劳什子,都想方设法地购回家中。多年的积累,家中的古董数不胜数,本来就不大的房子里堆得山似的,到处都是。老伴经常说这些东西不能吃不能穿,把家里挤得来个人都没有地方可坐了。但是听老毕头说这个瓶子值多少钱、那幅画值多少钱的时候,老伴眼睛就发直了。特别是前阵子他们在一起看过一期“鉴宝”节目,上面一对粉彩的小花碗专家估价达600多万,这样的花碗他们家也有一对,从外观上看是一模一样的。

老毕头经常擦洗宝贝时,踌躇满志地说,赶明儿卖一两只古董,就能换回一幢大大的房子,家里再多的东西也能放得下。老伴每每听到这话,就舒心地笑了。

但儿媳妇李珍却对此从来没有笑过。

李珍娘家有位亲戚是省博物馆的瓷器专家。一次路过老毕头家,李珍就请专家来掌掌眼,专家很淡定地浏览了一通老毕头收藏的几百只瓶瓶罐罐后,除了嘴上说学习学习,一句话都没说。

一出门,李珍就问他这些里面有宋元时期的吗?专家笑而不答。李珍再三恳求,专家才说了心里话:这些瓷器除几件属民国期间仿制品外,大都是近代、现代仿品造旧而已。专家又轻声笑着说,许多都是改革开放以后制作的赝品。换句话说,这些物件存世年龄几乎没有一件比李珍年纪大。

专家还慎重地告诫李珍,不要败坏了老毕头的兴致。

李珍当然不好说什么,私下里请自己丈夫毕林要多劝劝老毕头,不要太迷恋这些古董。

毕林虽然搞不明白家里这些东西是真还是假,但他觉得自己父亲毕竟玩这么多年古董,多少还是有一定水准的。再说老人就这点小爱好,不要干涉太多。

有一天老毕头逛城隍庙回来,手里提着一带钮的玉石,高兴地说是捡了个漏,只花2000元买了汉代一位司空的官印,今后肯定能卖上个大价钱。说是这么说,可毕林仔细回想,老毕头每次都是光买东西回来,从来没有卖过一件东西,不知是舍不得卖,还是真的没有人要。

第二天早上,毕林细心地打量起搁在博古架的这方玉印,心里质疑。他想起,有位同学在市科委里的玉石鉴定中心,于是就把玉印揣在口袋里。

毕林与李珍开着车早上上班,小区门口花坛边有点堵车,走近一看,才知是有人在摆地摊,边上围了几个人。原来地上有人铺着一轴旧画,打开大约三分之一,从前面部分来看,貌似《清明上河图》……

李珍前几天在电视看过,说一些古董骗子走进社区,欺骗老人。于是要毕林赶紧打电话,让老毕头千万不要上当。毕林说少管这事,他深信这种蹩脚的赝品不会骗到真正懂古董的人。

在玉石鉴定中心,鉴定人知道毕林父亲爱好收藏,他拿起玉印,随便看了看后,就说玉是没有真假之分的,心中有玉就是玉。

说这种玄乎的话,毕林听了多少也明白了些。准备晚上与父亲好好谈谈。下班回家后,毕林看到老毕头正与老伴在书房里,两人各执一只放大镜,笑着细数一幅画上有多少人物呢?老毕头笑着说,这种古画上人物画得越多越值钱,一个人物至少1000元,这上面400多人了,还不包括这几头牲畜呢。

毕林凑过去瞅一眼,尽管光线不好,但还是清楚地看出,这明明就是早上小区门口地摊上那幅貌似《清明上河图》的旧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