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词:珠宝、  结婚、  翡翠


名人书札抵万金:朱自清诗札拍出161万

2015-06-23来源于:羊城晚报     编辑:雨露

徐悲鸿给卢巨川的信札拍出368万元,包括信札五通、四函、芦鸭图,照片中的人物为香港画家联会名誉会长卢巨川  

 


朱自清的楷书七言诗札拍出161万元  

5月13日,在中国嘉德2012春季拍卖会上,朱自清的楷书七言诗札以161万元高价成交,次日,赵之谦的信札九通又成功拍得120.75万元;6月18日,在嘉德四季第30期拍卖会上,赵孟頫信札十通以299万元拍出……在艺术品市场的低迷期,书画的行情到了冰点,名人书札的热度却依然不减,迅速成为一个重要的收藏板块。

王贵忱老先生,中国当代学界的一位通才式学者,他的书札收藏十分丰富。著名表演艺术家张铁林,他很早也就热衷于书札收藏,其名人效应最早推动书札收藏进入大众视野。方寸之间,大千世界,书札到底有何魔力吸引众多收藏人士为之着迷?

价值:“书札里面好玩的东西多了”

赵利平:这几年的拍卖市场上,书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成交价格也涨了又涨。特别是民国时期的文化名人手稿墨迹,这两年成规模亮相拍场,备受追捧。书札的藏家队伍中,文化人居多,好像王老、张院长,都是国内知名的书札大藏家,是什么吸引两位收藏书札的?

王贵忱:我今年84岁,玩书札至少有五六十年了。在这个领域,以前是我的老师容庚收藏的民国时期的书札最多,他去世之后,我收藏的学者书札比较多些。这几十年来,我跟周叔弢、周作人、容庚、商承祚、潘景郑、李可染、谢稚柳、启功、黎雄才、赖少其等人都保持着通信,这些信件现在我也保存着。

但我收书札主要还是为了做学问,你别看这么几片小纸片,里面好玩的东西多了,文献价值很高。所以我的收藏都是有系统的,好像我收的张之洞文稿,就连已出版的《张之洞全集》里都没有收录这些内容,后来我把这张之洞未刊书札共90多页都捐了出去,出版了《张之洞致张佩纶未刊书札》一书,作为附录收入了《广州大典》。

张铁林:我呢,为什么会收藏书札?因为我一贯是写信的,就用毛笔写,蝇头小楷的日记都写了几十年,无一日间断。这是我的生活形态、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又由于我自己也写字、画画,所以我会注意到书札这个品类。在过去的一个世纪,有多少人能坐下来读这种毛笔信呢?所以喜欢收藏书札的人,需要特殊的情怀和心态。直到现在,我相信收藏书札的人还不是很多。

在收藏书札的过程中,其实我们更多的是看到每一个时期人与人之间真实的交往,通过书札传达,要比我们今天用手机短信、用电脑的方式丰富得多。

王贵忱:收书札怎么好玩?你看吧,张之洞大家都知道,但张佩纶知道的人就少了,他们两个是同乡,是清末政坛重要政治派别“清流党”的两员健将,被称为青牛的左右犄角。但两人的境况却很不同,张之洞毕生荣耀,兴实业、办教育,于中国近代化功不可没。而张佩纶经中法之役后就一蹶不振,郁郁而终,因为他是张爱玲的祖父,现在偶然还被人提及。《张之洞致张佩纶未刊书札》里面收录的,虽然内容比较琐碎,但里面提到的李北海墨迹、苏东坡书法、董玄宰画卷等,都是可供考据的史实,还说到张家口熏肉香美,虽然是细枝末节,但却能还原出19世纪末士大夫们的生活场景。而且张之洞还是晚清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艺术一直受推崇,这些书札都是用小楷写成的,所以又是小楷书法的范本。

在《可居丛稿》里我也收了之前写“徐悲鸿致欧阳予倩书札”的一篇文章。这封信笔意浑厚雍容,行距疏密不等,字体大小相同,随意写来,通篇笔法开张有致,显示出作者的意态风神,是徐悲鸿先生抗战初期的墨妙。而就内容而言,也是研究徐悲鸿学行和有关现代戏剧史上一些问题的一篇有参考价值的资料。

张铁林:还有一点,书札里面流露的都是真性情。能够流传到今天的书札,都是名家的东西,所以能够传世的书札,写信的首先必须是个名人。从书札里面我们看到的,可能是名家平时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或是和朋友之间的寒暄,它不是正史,却能够补充名家正史所没有的空缺,你可以通过书札看到一位名家生活中的个性侧面,这是正史上不屑于表述的。

比如说我手上有一封齐白石的信,是他给别人刻印后催别人要钱的。信里他写了很多要钱的理由,什么我孤身老头、居住京华,必须刻章补贴家用,等等。还说我品位很高,本不应该向你要钱,但是我不得已,为了过日子我不要不行啊。这种信非常生动地描述了一个特殊的艺术家在特殊时期的生存状态,体现的是活生生的人的灵魂,这些是正史不屑于描述的。这样的例子很多,又比如你们都知道我曾经花200多万元竞拍赵之谦的一套书札,这些信件表现的不单单是他的书法,还流露出他对当时社会、政治的不满以及他的个性情趣。应该说,书札是中国文化传承的一种重要手段。

市场:书札拍价过百万元

赵利平:我们查询拍卖记录发现,中国书札的拍卖始于1994年,当年翰海秋拍中有一册15通的徐悲鸿行书信札,估价10万元,平均下来一通是6000多元,但最终流拍了。10年之后,2004年1月,同样是翰海拍卖会,同样的10万元估价,仅3通的徐悲鸿信札却以24.2万元拍出,平均每通8万元。到了最近两年,拍卖会上的书札更抢手了,很多都过百万元了,真正是一封家书抵万金了。张院长您玩书札比较早,所以上海古董圈都有人开玩笑说,您一个人影响了整个板块的价格。

张铁林:市场的走势跟我没有关系,我并不是很关心。从收藏书札的第一天开始到今天,我没有拿一张纸换过一分钱。据说真正的收藏家才是这种状态吧。

外面有人说我影响了书札市场的热度,这也是民间的一种戏说。我是2000年开始接触书札的,当时它不贵,很丰富,无人关注,没有对手或者说对手很少。当时大家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古代书画身上,在收藏市场上,向来都是以画为龙头带动书法的,画比较容易看,书法比较难懂,书札就更难懂了。所以那时候我收藏书札,一通也就几千块、几百块,三万五万可以收一堆。现在你看这两年的拍卖市场,陈独秀等致胡适的13通信札,都拍到了554.4万元。我当年收藏的书札,如果是100块钱的一封信,现在应该变成1.5万元了吧。所以说起来我还是有先见之明的,如果收藏家都有这种眼力,大家都发财啦,哈哈。当然我说说而已,我从来没有发过书札的财。

陈俊明:书札是研究中国文化的第一手资料,现在价格涨起来,应该也是其本身应有价值的回归。但书札的文化含量比较高,藏家相对比较少,特别是在广东,这类收藏家很少,好东西经常流拍,北方近几年书札收藏还比较成气候。好像之前有一次广东有桂永清的书札上拍,没什么人举牌,最后被对军史颇有研究的资深藏家吴东峰以1.3万多元买到。后来吴东峰跟我说,这封信其实很重要,信的内容说的是把当时的情况通报给上级,解放军渡长江了。但很多人不了解军史,对桂永清也不熟悉,这价钱还说贵。

目前书札市场上最贵的,应该是胡适、王国维、沈从文、朱自清等人的东西,胡适一通信札就要40万元左右。而陈寅恪、蔡元培等的书札价格却是偏低的。还有很多名家如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端方、罗振玉等人的书札,价格也还没上来。未来空间应该还是很大的。

赵利平:现在书札这一板块假东西多不多?

陈俊明:书札的价格一涨,假东西也开始多起来了。早几年一些宣纸店的旧纸被大家一抢而空,一张宣纸被炒到几千上万元,很多就是用来做假的。但相比其他种类,书札造假麻烦一点,如果是连带信封的信札,伪造起来更难,因为每个时期的信封、邮票、邮戳都不一样,全部伪造难度很大。所以连带信封的书札,价格也更高。

收藏:出无作相,驻也随缘

赵利平:几位收藏书札有什么心得?应该怎么收藏书札?

王贵忱:收藏要靠运气,靠缘分。我的收藏就八个字:“出无作相,驻也随缘”。这是很好的收藏心态,做什么事情都一样,随缘就好。收藏就是要多听、多看、好学,记性当然也很重要,眼睛不能穷,看的东西一定要多。

基础层次高的人,眼界也更开阔,要找好书札还必须要有好眼光。好像你读张佩纶的书札,你必须了解那段历史,读他的书札才会有意思。所以这类收藏难度大,是一个小中见大的学问。

因为我收藏书札主要是为了做学问,所以我的收藏比较系统。好像张之洞,我收藏他的信札、诗集、文集、词章、书法,还有他各个时期的著作,前后都有55年了。对一个收藏家来讲,注意藏品的集中性、系列性,是做一个专题研究必不可少的,如果藏品实物单薄,就难以说明问题。今年我把毕生收藏的张之洞、龚自珍的几百份珍贵文献,都捐给了广州图书馆,我年纪大了,让他们继续去研究吧。

张铁林:书札这一领域,我发现得比较早,下手比较早,所以价钱比较低。我当时就收到了很好的东西,而且传承有序。比如说我首先收了一批钱境塘收藏到的清代书札。钱境塘是民国的收藏大家、实业家,他有大量的收藏,后来辗转都捐给了上海的博物馆。在他的那个年代,很多清代名人的书札都可以收到很多,他每人只收一通,比如李鸿章的书信,他只选最精的一张留下,所以他的东西水平很高。

紧跟着我又收到了一批吴省庵收藏的书札,后来又收到了丁辅之的一批藏品,他们也都是民国时期的著名藏家。这三位先贤的东西,都是成批地转到我的手上。丁辅之先生的收藏传承有序,有一批书札现在在故宫博物院里,我想流转在民间的另外一批书札,应该都在我的手上,这也是阴错阳差的事情。更可贵的是,他除了收藏书札之外,对每一封信的收藏还都做了笔记,这些笔记后来也到了我手上。

但有一点我必须强调的是,我并不是一个研究学者,我的收藏完全是基于天性自然的兴趣,除了我自己非常感兴趣的领域,我的研究成果几乎是零。我必须这样实事求是地说。我对手上这批书札的研究所倾注的时间很有限,我想留待以后会慢慢研究的。

陈俊明:收藏要找什么样的书札?首先,写信的人很重要,现在市场上最受追捧的书札,主要是张之洞、曾国藩、左宗棠等人的手稿以及五四运动时期的学者名人,他们都是历史上很关键的人物,所以他们的书札都很值得收藏。

跟书画收藏一样的,书札的内容还讲究稀缺性,比如吴晗、闻一多的书札就很少见。有些普通问候的书札我也没多大兴趣。而好像我之前买的一通信,是陈果夫写呈给蒋介石,说抗战时期在重庆有人专门屯棉屯粮不卖,请蒋介石批示怎样处理,并附有蒋的批复,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当时卖得也不贵,就5万元。

张铁林:话说回来,与其收藏手札,不如学会写字。我觉得在完全没有积累的情况下,收藏手札就是单纯为了钱去收藏,但社会上并没有那么多的书札等着你去收。所以我说与其收藏手札,不如学学写字。当你对字、书法有了了解和兴致之后,你对书札这个品类就会有兴致。它是文化传承的一部分,千万不要把它当作一个敛财的手段。书札不会给你带来功利,如果是为了赚钱,那就等着被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