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词:珠宝、  结婚、  翡翠


极端的捡漏传奇与天价赝品

2014-12-10来源于:北京参考编辑:随枫

要么价值连城,要么一文不值,谈之色变的“天价赝品”与曾经为人所津津乐道的“捡漏传奇”一样,由于处在艺术收藏市场的两个极端,不免成为艺术品市场正反两方面范例的典型。


北京潘家园的小地摊,多年前藏家都爱来捡漏,如今却是被大部分假货充斥着

在“捡漏传奇”故事日益稀少的当下,由于艺术品的增值属性被拍卖市场无限放大,“真与假”、“是与非”的辨认已然成为投资者所关注的“底线”。

正因如此,艺术品鉴定谁说了算的“老问题”,又毫不情愿地被推上了“风口浪尖”,而这个位置,以往时候,人们所习惯的词汇总是“天价”和“捡漏”。

可想而知的是,最终,这个问题可能并不会得到什么建设性的结果。由于艺术品本身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属性,加上艺术品鉴定的权威性至今难有明确的界定标准,艺术品鉴定方法依然存在诸多主观因素,艺术品鉴定和评估本身问题重重等老生常谈的因素,艺术品鉴定和评估的权威方法以及各执一词的辩论似乎仍将持续下去。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不得不说的是,普通投资者如果没有太多的把握,最好还是与这个市场保持一定的距离。虽然这是个节节走高又天价迭出的市场,虽然这个市场中动辄有“捡漏”和“传奇”出现,但靠眼力而不是靠运气、靠学识而不是听故事,艺术品市场的节节走高除了资本演绎的传奇,更多重复的,依然是提高学识和眼力的重要性。

当然,换个角度想,艺术品市场的恒久魅力似乎也恰恰在此。玩的就是心跳,靠的就是眼力。艺术品市场中亘古而存的“真假之辨”不仅为藏者提供着比拼学识和眼力的舞台,实际上,也为卖家提供着生存和赚钱的机会。

话说回来,无论在潘家园还是拍卖场,无论是天价标的还是地摊儿货,藏家本身的鉴别能力和学识修养才是决定故事走向的最终砝码。

当然,以上种种,并不能让作为交易中介的拍卖机构松一口气。

虽然左右艺术品市场的原因依然纷繁复杂,虽然法律规定拍卖行并不对拍品真伪承担责任,虽然艺术品鉴定的权威性至今难有界定标准,虽然艺术品评估方法依然存在诸多主观因素,但目前,普通藏家对于拍卖行——这一艺术品交易中介机构的信任程度,可能已经远远超出了拍卖行自己的想象。

既想参与艺术品市场的升值,又没有辨别真伪的眼力,普通投资者将拍卖行当作权威机构,将拍卖行出具的各类证书当作鉴定依据,不问青红皂白、盲目进场。而这很可能也是当年吴冠中假画案、石鲁假画案、舒同假画案等等“天价拍品”一旦出现即被揭穿的重要原因之一。

殊不知,拍卖行本身可能只是一个交易中介,那些鉴定证书也好、照片证物也罢,可能大多也是由买家提供的。而且,从买家和卖家两方面赚佣金,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拍卖行也乐得逍遥自在。

话虽如此,但,怕就怕拍卖行与卖家联手,店大欺客。

当藏家对于升值的追求开始远远超过喜爱、鉴赏、淘宝的乐趣之时,当拍卖行在不断宣传着其所拍艺术品创造高价的同时,且不说艺术品拍卖业在促进国内艺术品行业发展中起到的难以磨灭的作用,且不说各种假拍、假货新闻的负面影响,作为正规的交易中介机构,在面对藏家时,就算从树立自身品牌形象出发,正规而有社会责任的艺术品拍卖行,也应当对所接受拍品质量有所把控,对不该有的行为有所顾及,给拍品和藏家一个门槛和交代。

谁都愿意听到“捡漏故事”的传奇,谁都不愿意看到“天价赝品”动辄出现。之所以一封公开信能引起如此波澜,还在于人们对于本来就身处高端又充满文化味儿的艺术品市场以及艺术品拍卖的期待,那其实很高的期待。

此外,还需要强调的是,在艺术品金融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天价赝品”引出的,并非只有人们对于拍卖行业的关注,还有金融圈和艺术圈对于买主身份的猜测和担忧。

甚至有媒体已然宣称,如果此标的为机构买家所藏并已然形成信托标的,那么,这件“真假画案”引出的,绝不仅仅是艺术市场上老生常谈的“真伪之辩”,而很有可能成为艺术品市场“庞氏骗局”的开始。

如若这样,那么,牵动金融市场的艺术故事,将有可能变成另一个人们并不愿意看到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