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词:珠宝、  结婚、  翡翠


吴树:迷失在金钱中的国内拍卖行

2015-01-05来源于:网络编辑:灵蓉

恰恰相反,许多本土拍卖公司趁“火”打劫、浑水摸鱼,使得我国的文物市场更加乱象丛生。如果说佳士得和苏富比是在非法拍卖被绑架的中国历史,那么,一些无良中国拍卖行则是在廉价出卖我们“传承有序”的民族精神!

“国拍”出事儿了!

今年年初,在中法两国媒体为了圆明园兽首拍卖事件大打口水战的时候,有一位美国朋友向我提出一个问题:“你们似乎老是被佳士得和苏富比牵着鼻子走,中国自己的本土拍卖行都干什么去了?”

不得不说,那位外国朋友提出了一个令人尴尬、但又不得不回答的难题。长期以来,由于我国没有自己独立的文物市场,作为历史文化物质形态存在的中国文物,在流通价值上一直由外国拍卖行说了算,尊卑贵贱都得在西方拍场上见分晓。

一个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上都取得长足进步的主权大国,却仍然无法取得本土历史文化物质形态的价值话语权,毕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面对如此重要的民族大义,本应当可以有所作为的中国拍卖业为何不能拨乱反正、临危受命呢?他们是不敢担当还是不愿担当?对此,国人多有说法。

有人把中国的拍卖史上溯至清代甚至还要更早,但从运作形态和规模上讲,中国拍卖业应当还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兴起。虽然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本土拍卖业起步较晚,但却生逢其时——国民经济飞跃发展,民众收藏热快速升温。

1993年,北方的嘉德、南方的朵云轩,这两家拍卖公司几乎同时响起了拍槌。紧接着,一批又一批的后来者跟风而上,到了2000年,在短短的7年时间里,有1000多家中国拍卖行先后响槌,其中具备艺术品拍卖资格的有100多家;又一个7年过去了,2007年,中国拍卖行总数达到4000余家,其中具备艺术品拍卖资格的有300多家。而此时,据有关资料统计,全世界从事艺术品拍卖的公司总数仅为800家,中国拍卖公司占其一半稍逊,数量之多,全球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