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词:珠宝、  结婚、  翡翠


中国水彩画的价值被严重低估

2015-06-11来源于:羊城晚报     编辑:少韵


图片资料  


《白菊》 李詠森 

几乎每个人在学生时代,都曾用水彩画笔涂抹出人生中最初的画卷。然而,这一种令普罗大众感觉无比亲切的画种,却因“雕虫小技”而在国内的艺术市场上备受冷落。今夏,上海泓盛拍卖公司推出“中国水彩经典遗珍专场”,将中国第一批水彩画大师张眉孙、李詠森、潘思同及雷雨等人的共计520件作品打包拍卖。虽然在业内收获如潮好评,但拍卖师1800万起拍后便无人回应,单件均价仅为3.46万人民币的“博物馆级藏品”最终遭遇流拍。而几乎是在同时,一幅疑点重重、据说出自徐悲鸿之手的油画《九方皋》却拍出了8900万元的天价。冷热两极鲜明的对比,不免使人深思。

同样是“大师”之作,为何国画、油画能拍到上百万、上千万,水彩画“大师”的名字却不为人所知,几万块钱“地板价”也无人捧场?中国水彩画的价值是否被严重低估了?原因为何?今天,我们请到三位不同领域的专家,从他们各自的角度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华艺廊总经理 张向东:

水彩静物也能画出世界级大师

以画种论优劣,这本身是站不住脚的。衡量一件艺术作品唯一的标准,是它画得好不好,在创作上是不是有价值。你不能说它是油画就应该贵一些,水彩画就价值小一些。艺术品的价值不能由它采用什么手段、使用什么材料,更不是它的尺幅大小决定的,这应该是一个基本的常识。

水彩并不是注定没有太大作为的小画种。水彩静物也能画出世界级的大师。比如说我们广州的王肇民。他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人当物画,物当人画”。王肇民笔下的静物,在真实和富有力量的基础上,具有了某种崇高感——看他的作品,你会被那些简简单单的苹果、花朵所深深打动。王肇民以他的举重若轻证明了一件事:杰出的绘画作品,与画种及题材都是没有关系的。

虽然王肇民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和任何一位世界级的艺术大师相比都毫不逊色。但直到今天,在艺术市场上,他仍旧被严重忽略。据我所知,他的市场价位,目前从二十几万,到一百几十万皆有成交。虽然在国内的水彩画市场,这已经是比较高的价格了,但如果是和国外同等重量级的水彩大师做对比,甚至是和国内油画、国画领域拍到上千万的“大师们”做对比都不难看出,王肇民现在的身价远远不能反映出他真实的艺术价值。

我们可以将王肇民的境遇看作一个风向标,它可以反映出中国水彩画是如何处在一个被忽视的状态。

西洋艺术进入中国的时间并不长,中国相关的美术教育,包括公众对艺术的基本了解是比较欠缺的。这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水彩画的诸多误解和偏见。而且,市场的反应经常是迟滞的。古今中外,曾经有许多非常杰出的艺术家,都是在过世多年之后才被承认。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现在很多在市场上有很好的价格表现的作品,未必和它的价值相协调,反之亦然。但我相信总有一天,历史会给予真正的大师以应有的评价。

上海泓盛拍卖有限公司董事长 赵涌:

市面上“好东西”太少 水彩画难以形成健康价格体系

中国整个的收藏市场对于水彩不是那么重视,市场上真正好的水彩作品也不多。我们分析原因,那些收藏着精品水彩作品的人并不愿意出售,因为水彩价格太低。比如说,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后,收一张潘思同的水彩画和收一张李可染、齐白石或者张大千的画,价位上差不多。但现在,后面这些大师早就令人耳熟能详了,作品也动辄可以拍到几百万、上千万,而潘思同的名字知道的人都不多,纵然是大师级水彩画家的经典之作,价格也不过就是十来万,甚至可能就几万块钱,作为藏家来说,他可能觉得这样低的价格我还不如自己收着把玩和欣赏。

作为一个沉寂的画种,如果市场上见不到精品,它很难形成一个健康的价格体系。艺术品需要不断地在市场上出现,不断地被宣传,被展览,被研究,然后才能被认识,让人真正看到它本身的价值。这正是水彩画所欠缺的。

为此,多年来我们一直在寻找一个突破口。今夏我们做的“中国第一代先驱水彩画家经典遗珍专场”,就是一个等了若干年的机遇。虽然最终流拍了,但我们依然收获了很大的成就感。

从长远来看,我认为水彩画这个版块受到应有的重视,会是一个大势所趋。目前中国的收藏,尤其是在油画和水彩的版块,是高端市场先起来,但基础的收藏远远没有达到普及,尤其是和西洋美术有关的画种。水彩画在这方面绝对大有可为。目前大多数的水彩画作品,单幅不过几万块,即便是大师级的经典之作,也不过十几万、最多不过几十万。这是一个很多人都能承受的价位,同时也是一个被低估的价位。虽然说,从现阶段来看,水彩的价格向油画看齐是不太可能的,但同样是大师级的作品,水彩和油画差那么大肯定是不对的。

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画艺委会主任 黄铁山:

早期水彩画有致命缺陷 当代作品更值得期待

长期以来,收藏界对水彩画的了解不多。“卖得好”的水彩作品,多是出自赵无极、吴冠中这些主要以油画立世的画家之手,收藏者出于对“名头”的追捧,对他们的水彩作品“爱屋及乌”。

收藏界对水彩画艺术语言的优越之处甚至还存在不少误解,比如认为水彩画作为纸上作品,保存期不长,所以收藏价值不高。事实上,英国的水彩画到现在有两三百年的历史了,依然保存完好。另外,水彩画的尺幅通常较小,藏家也因此认为其价值不大。但事实上,用尺寸大小衡量画作的价值本身就不科学。

水彩长期以来被当做画家写生的一种工具,艺术院校学生色彩训练的学习手段。久而久之,水彩画自己也用这些条条框框限制住自己。中国早期的水彩画家,他们的艺术自然有成功之处,但同时也有“致命”缺陷:你会发现除了一些精品之作,当年相当一部分作品是写生性质的,作品的精度、难度都不高。所以,水彩画的价值不被认可,自身也有原因,主要就是缺少精品力作。而跟国画、油画相比,水彩画领域真正够得上大师资格的人也相对较少。

尽管收藏界的误解重重,但我对水彩画的前景却非常乐观。因为中国水彩画的水准一直在逐步提高,当前的创作条件、工作环境都比以前更好,当代的水彩画家等于是站在前辈们的肩膀上进行拔高。水彩画正从写生式的小品,转变成精心创作的大幅艺术作品,逐步进入了更加多元的创作状态。

而关于目前收藏市场对水彩画的“冷落”,我认为,这是历史的原因造成的,也和收藏界观念的滞后有关系。我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水彩画的精品力作逐渐出现,真正的水彩画大师逐渐涌现,这种情况会发生变化,水彩画的价位自然会上来的。